佛教属于偶像崇拜的宗教,寺庙中利于长久保存的金铜造像与泥塑造像互为补充,相辅相成,构成了中国寺庙塑像的大观。
早在东汉末年,汉桓帝已于宫中铸黄金浮图以祀,这是中国史册中最早的佛教铸塑作品。至汉献帝,笮融在广陵等地兴修佛寺,“以铜为人,黄金涂身,衣以锦采”。这里的铜人显然是指佛像而言,说明至迟不晚于东汉末年服务于寺院的铸造佛像已经形成。
两晋南北朝时期,佛教寺院造像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,隋、唐之后,寺院泥塑造像崛起,迫使金属造像虽然逐步衰落,但仍保持相当的势头。宋、元至明、清时期,寺院金铜佛像在北方地区仍存遗风,但就其规模和技艺而言,整体上呈现出衰落的趋势。
明代继元之后恢复了汉族政权,为了巩固统治,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。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手工业、商业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繁荣,尤其是明朝统治者在建国初期就以恢复汉俗为目的,汉族的传统文化得以全面的恢复,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。